座落在祖國西北邊陲天山腳下的烏魯術齊,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校,就在這座美麗而又年青的邊城。這所黨校的前身,是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地方干部訓練班。一九五零年三月創立后,在分局和自治區黨委的領導關懷下,已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,培養了三萬多各民族干部,走過了四十年的光榮歷程。
黨校事業的起步和發展,總是同歷史和黨的事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。人們不會忘記一九四九年那萬眾歡騰,慶祝解放的日子.人民解放軍在三區革命武裝力量配合下進駐新疆,新疆的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轉折,新疆的和平解放.永遠結束了民族壓迫的歷史,開始了一個民族平等、團結、友愛的新時代。但是新疆人民還受著各民族內部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,經濟落后,人民生活十分困苦。因此,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有步驟地實行社會民主改革,摧毀封建制度。建設民主、自由、團結、繁榮和幸福的社會主義新新疆,便是黨和各族人民的迫切任務。
在多民族地區實現這一偉大任務,必須首先培養干部。當時,毛澤東主席指示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北各地區,都應當舉辦地方干部訓練班或干部學校。他強調指出:"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,完全弧立民族反動派,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。根據中央的指示,直屬中共新疆分局的地方干部訓練班,在分局和王震同志的領導下.經過短期籌備,在一九五零三月成立了。新疆黨校,就是在這歷史重大轉折的時刻,適應黨的斗爭任務的需要而創建和發展起來。
分局地干班的創立,是新疆黨校歷史的開始,半年后,它擴大了辦學規模,改名為分局干部學校。地干班、分局干校,都是帶有黨校性質的干部學校,是黨校的初建時期。根據分局和王震同志的指示,地干班和分局干校的主要任務,是適應新疆廣大勞苦大眾解放斗爭的要求,吸收各民族青年學習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和黨的現行政策,培養成為具有共產主義思想,掌握黨的政策,密切聯系群眾,忠誠于各族人民利益的干部。同時,從土改需要和新疆發展著想。培養一批轉入地方的軍隊干部,從事地方黨政群工作。
學校初建時,工作人員僅十五人,沒有專職教員,分局規定:分局書記和各位委員均應到地干班擔任講課。地干班主任由分局第二書記徐立清兼任,劉時平、賈合達·巴里可夫任副主任。
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一日,地干班第一期開學,來自十二個民族的三百多名學員.滿懷激動和喜悅.投入了緊張的學習生活。他們在寫給毛主席的信中說,能在共產黨的培養下成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
四月一日,地于班隆重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。王震到會作了《做一個忠誠老實的為人民服務的干部》的講話,為各族青年指引了一條光輝的人生道路。
各民族青年在這里邊學習、邊參加民主改革社會實踐,接受革命人生觀和黨的政策的教育。學習期間,他們中三分之一的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其余大都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。半年后,迅速走上了減租反霸斗爭的前線。
一九五零年秋季,地干班改名分局干部學校,分局第三書記張邦英兼任校長。學校每期招生人數達到一千余人。 當時的學習,生活條件是艱苦的,但大家的情緒又是板其熱烈、高漲的。
冬去春來,一批又一批來自天山南北的各民族青年,在這所革命干部的搖籃里成長,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崗位。其中,許多人后來成為新疆各條戰線的領導者。 一批來自人民解放軍的干部、戰士,在這里學習了理論、文化知識,擔負起了地方黨政領導工作。來自全疆的中學校長和部分老師們,經過這里學習,在各地開拓和發展了新的文化教育事業。一批從軍隊,地方選拔的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干部,進入了分局干校政治理論班.開始了長期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學習,后來,他們中多數人成了自治區黨校,各地州黨干校和宣傳部門的理論工作骨干。 據統計,一九五零年三月至一九五三年,地干班和分局干校共培養各民族干部五千零二十人。 他們在校時,在緊張學習的同時,自己動手,采石蓋房,在解放軍同志幫助下修建土平房五百余間,這些房屋,隨著黨校的發展,如今大多已不存在了。但是黨校的早期建設,凝結著他們辛勤的汗水。他們的勤奮精神,給黨校同志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。
一九五四年,新疆黨校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。隨著土地改革在全疆勝利結束。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不斷壯大,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提到黨和政府的工作日程,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書記王恩茂同志提出:"新疆分局就有可能和必要成立黨校。就有必要和可能改分局干校為黨校,培養黨的干部,為實現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在民族工作方面的總任務而努力。"報據分局的決定,新疆分局干部學校,于一九五四年一月改為分局黨校。學校任務轉為輪訓在職黨員干部。
四月十日,分局黨校第-期少數民族干部輪訓班和漢族工農干部文化班開學。六百余名經過革命戰爭,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鍛練的各民族新、老干部。成為黨校成立后的第-批學員。分局黨校成立時,張邦英仍兼校長,劉時平任副校長。他們離開新疆后。由分局第三書記賽福鼎·艾則孜兼任校長,郭達、彭一民先后擔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 彭一民同志回憶說:"自治區黨校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,是初級黨校時期。培訓對象主要是在職的縣委委員,區委書記和相當這一級的黨員干部。當時分局指示黨校,要向他們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,黨的政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,已逐步從根本上克服中下級干部理論及文化水平均低的弱點。同時又指示:新疆黨校不是一般地區的黨校,是個多民族地區的黨校,又是在過渡時期辦黨校,應當教育干部深刻理解黨的路線,方針,政策,保證它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現。那時,我們就是以此為任務和方針,來開展教學和發展黨校建設的。" 初級黨校時期,是黨校教育和建設進一步發展的時期。黨校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,政治經濟學,中共黨史,政治理論教研室,在原綜合教研室的基礎上相繼建立,來自全疆各地的三千多名基層黨政領導干部,這一時期在黨校學習了理論和文化知識。新禮堂的竣工,結束了學員在露天操場聽課的歷史。辦公樓,學員樓相繼落成,學校面貌煥然一新,初級黨校時期,也是新疆黨校努力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的準備時期。
一九五七年前后,隨著國家建設全面展開,提高黨的高、中級干部的理論素質和領導能力,已更為重要和迫切了。 這時,自治區黨委根據中央的決定,多次指示區黨校,積極創造條件,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,同時決定李靜軒同志任黨校黨委書記、副校長,主持日常工作。
在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級黨校是光榮而又艱巨的,但是得到了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關懷和重視。當時,毛主席曾指示中央黨校給新疆派干部,尤其是經過中央黨校培養的少數民族理論干部,加強新疆黨校的教學力量,王恩茂同志關心黨校的建設和發展。他多次主持區黨委常委會議研究黨校工作。作出了指示和決定。
在中央和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,自治區黨校在建設中級黨校過程中,取得了顯著的成績。民漢族教師由初級黨校時的十多名增加到六十多名,辦學條件得到了進-步改善,因此,自治區黨委于一九五九年二月,作出了自治區黨校轉為中級黨校的決定,同年九月五日,黨校第一期中級干部輪訓班和馬列主義師資班隆重開學,成為區黨校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轉折。
中級黨校建立后,區黨校教育和建設有了新的發展。學校執行了"學習硬論、提高認識,聯系實際、增強黨性"的十六字方針,以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教育武裝各族干部。這一時期,來黨校學習的地方、軍隊縣團級以上干部。僅據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舉辦的三級干部輪訓班統計,就達-千九百余人。此外,還有大批組織、宣傳、統戰、監察、青年、機要、翻譯干部。在這里接受了理論和業務訓練。
三年困難時期,學校創辦好農場,牧場,保證了廣大學工人員的生活和身體健康。但是,-九六六年發生的"文化大革命"使黨校的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摧殘。林彪、"四人幫"反黨集團成員康生指名攻擊新疆黨校,黨校一大批干部被揪斗、批判。教師和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?;蜣r村勞動,辦公樓人去樓空。許多同志在回憶過去、思考未來,他們對黨的事業的信心并沒有泯滅;許多人在緊張的勞動、工作之余,仍在刻苦地攻讀馬列、毛澤東著作。他們相信黨會前進,國家會前進,黨校復校的那一天終會到來。
"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"。在我們黨一舉粉碎"四人幫"反革命集團,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后,自治區黨校終于在-九七七年九月復校。這所學校,又走上了馬列主義。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,開始了歷史上又一個明媚燦爛的春天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,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,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。黨校的全體教師和干部精神振奮,積極投入了以撥亂反正為主要內容,大規模輪訓各族干部的新的歷史階段。復校后的第一階段,當時自治區負責人賽福鼎,艾則孜、汪鋒曾先后兼任黨校校長, 司馬義·艾買提、陸學斌曾兼任第一副校長;張邁元、白天民、張建國,孫鷹、黃蒲凌等先后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
一九八一年十月,王恩茂同志重返新疆工作后,對黨校的建設發展,給予了親切關懷。張邁遠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況 說:我是-九七七年到區黨校工作的。那時粉碎了"四人幫",全黨正面臨著撥亂反正的嚴重任務。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,黨中央及時作出了《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》。要求我們不但要把黨校辦成捍衛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堅強陣地,而且要把黨校辦成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模范。不久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,這次會議決定,全黨的工作重點要轉移到經 濟建設上來,自治區黨校復校后.就是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開展了輪訓干部工作的。 四月十日,分局黨校第-期少數民族干部輪訓班和漢族工農干部文化班開學。六百余名經過革命戰爭,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鍛練的各民族新、老干部。成為黨校成立后的第-批學員。分局黨校成立時,張邦英仍兼校長,劉時平任副校長。他們離開新疆后。由分局第三書記賽福鼎·艾則孜兼任校長,郭達、彭一民先后擔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 彭一民同志回憶說:"自治區黨校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,是初級黨校時期。培訓對象主要是在職的縣委委員,區委書記和相當這一級的黨員干部。當時分局指示黨校,要向他們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,黨的政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,已逐步從根本上克服中下級干部理論及文化水平均低的弱點。同時又指示:新疆黨校不是一般地區的黨校,是個多民族地區的黨校,又是在過渡時期辦黨校,應當教育干部深刻理解黨的路線,方針,政策,保證它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現。那時,我們就是以此為任務和方針,來開展教學和發展黨校建設的。" 初級黨校時期,是黨校教育和建設進一步發展的時期。黨校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,政治經濟學,中共黨史,政治理論教研室,在原綜合教研室的基礎上相繼建立,來自全疆各地的三千多名基層黨政領導干部,這一時期在黨校學習了理論和文化知識。新禮堂的竣工,結束了學員在露天操場聽課的歷史。辦公樓,學員樓相繼落成,學校面貌煥然一新,初級黨校時期,也是新疆黨校努力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的準備時期。
一九五七年前后,隨著國家建設全面展開,提高黨的高、中級干部的理論素質和領導能力,已更為重要和迫切了。 這時,自治區黨委根據中央的決定,多次指示區黨校,積極創造條件,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,同時決定李靜軒同志任黨校黨委書記、副校長,主持日常工作。
在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級黨校是光榮而又艱巨的,但是得到了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關懷和重視。當時,毛主席曾指示中央黨校給新疆派干部,尤其是經過中央黨校培養的少數民族理論干部,加強新疆黨校的教學力量,王恩茂同志關心黨校的建設和發展。他多次主持區黨委常委會議研究黨校工作。作出了指示和決定。
在中央和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,自治區黨校在建設中級黨校過程中,取得了顯著的成績。民漢族教師由初級黨校時的十多名增加到六十多名,辦學條件得到了進-步改善,因此,自治區黨委于一九五九年二月,作出了自治區黨校轉為中級黨校的決定,同年九月五日,黨校第一期中級干部輪訓班和馬列主義師資班隆重開學,成為區黨校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轉折。
中級黨校建立后,區黨校教育和建設有了新的發展。學校執行了"學習硬論、提高認識,聯系實際、增強黨性"的十六字方針,以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教育武裝各族干部。這一時期,來黨校學習的地方、軍隊縣團級以上干部。僅據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舉辦的三級干部輪訓班統計,就達-千九百余人。此外,還有大批組織、宣傳、統戰、監察、青年、機要、翻譯干部。在這里接受了理論和業務訓練。
三年困難時期,學校創辦好農場,牧場,保證了廣大學工人員的生活和身體健康。但是,-九六六年發生的"文化大革命"使黨校的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摧殘。林彪、"四人幫"反黨集團成員康生指名攻擊新疆黨校,黨校一大批干部被揪斗、批判。教師和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?;蜣r村勞動,辦公樓人去樓空。許多同志在回憶過去、思考未來,他們對黨的事業的信心并沒有泯滅;許多人在緊張的勞動、工作之余,仍在刻苦地攻讀馬列、毛澤東著作。他們相信黨會前進,國家會前進,黨校復校的那一天終會到來。
"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"。在我們黨一舉粉碎"四人幫"反革命集團,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后,自治區黨校終于在-九七七年九月復校。這所學校,又走上了馬列主義。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,開始了歷史上又一個明媚燦爛的春天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,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,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。黨校的全體教師和干部精神振奮,積極投入了以撥亂反正為主要內容,大規模輪訓各族干部的新的歷史階段。復校后的第一階段,當時自治區負責人賽福鼎,艾則孜、汪鋒曾先后兼任黨校校長, 司馬義·艾買提、陸學斌曾兼任第一副校長;張邁元、白天民、張建國,孫鷹、黃蒲凌等先后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
一九八一年十月,王恩茂同志重返新疆工作后,對黨校的建設發展,給予了親切關懷。張邁遠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況 說:我是-九七七年到區黨校工作的。那時粉碎了"四人幫",全黨正面臨著撥亂反正的嚴重任務。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,黨中央及時作出了《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》。要求我們不但要把黨校辦成捍衛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堅強陣地,而且要把黨校辦成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模范。不久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,這次會議決定,全黨的工作重點要轉移到經 濟建設上來,自治區黨校復校后.就是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開展了輪訓干部工作的。
四月十日,分局黨校第-期少數民族干部輪訓班和漢族工農干部文化班開學。六百余名經過革命戰爭,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鍛練的各民族新、老干部。成為黨校成立后的第-批學員。分局黨校成立時,張邦英仍兼校長,劉時平任副校長。他們離開新疆后。由分局第三書記賽福鼎·艾則孜兼任校長,郭達、彭一民先后擔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 彭一民同志回憶說:"自治區黨校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,是初級黨校時期。培訓對象主要是在職的縣委委員,區委書記和相當這一級的黨員干部。當時分局指示黨校,要向他們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,黨的政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,已逐步從根本上克服中下級干部理論及文化水平均低的弱點。同時又指示:新疆黨校不是一般地區的黨校,是個多民族地區的黨校,又是在過渡時期辦黨校,應當教育干部深刻理解黨的路線,方針,政策,保證它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現。那時,我們就是以此為任務和方針,來開展教學和發展黨校建設的。" 初級黨校時期,是黨校教育和建設進一步發展的時期。黨校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,政治經濟學,中共黨史,政治理論教研室,在原綜合教研室的基礎上相繼建立,來自全疆各地的三千多名基層黨政領導干部,這一時期在黨校學習了理論和文化知識。新禮堂的竣工,結束了學員在露天操場聽課的歷史。辦公樓,學員樓相繼落成,學校面貌煥然一新,初級黨校時期,也是新疆黨校努力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的準備時期。
一九五七年前后,隨著國家建設全面展開,提高黨的高、中級干部的理論素質和領導能力,已更為重要和迫切了。 這時,自治區黨委根據中央的決定,多次指示區黨校,積極創造條件,實現向中級黨校過渡,同時決定李靜軒同志任黨校黨委書記、副校長,主持日常工作。
在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級黨校是光榮而又艱巨的,但是得到了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關懷和重視。當時,毛主席曾指示中央黨校給新疆派干部,尤其是經過中央黨校培養的少數民族理論干部,加強新疆黨校的教學力量,王恩茂同志關心黨校的建設和發展。他多次主持區黨委常委會議研究黨校工作。作出了指示和決定。
在中央和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,自治區黨校在建設中級黨校過程中,取得了顯著的成績。民漢族教師由初級黨校時的十多名增加到六十多名,辦學條件得到了進-步改善,因此,自治區黨委于一九五九年二月,作出了自治區黨校轉為中級黨校的決定,同年九月五日,黨校第一期中級干部輪訓班和馬列主義師資班隆重開學,成為區黨校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轉折。
中級黨校建立后,區黨校教育和建設有了新的發展。學校執行了"學習硬論、提高認識,聯系實際、增強黨性"的十六字方針,以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教育武裝各族干部。這一時期,來黨校學習的地方、軍隊縣團級以上干部。僅據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舉辦的三級干部輪訓班統計,就達-千九百余人。此外,還有大批組織、宣傳、統戰、監察、青年、機要、翻譯干部。在這里接受了理論和業務訓練。
三年困難時期,學校創辦好農場,牧場,保證了廣大學工人員的生活和身體健康。但是,-九六六年發生的"文化大革命"使黨校的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摧殘。林彪、"四人幫"反黨集團成員康生指名攻擊新疆黨校,黨校一大批干部被揪斗、批判。教師和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?;蜣r村勞動,辦公樓人去樓空。許多同志在回憶過去、思考未來,他們對黨的事業的信心并沒有泯滅;許多人在緊張的勞動、工作之余,仍在刻苦地攻讀馬列、毛澤東著作。他們相信黨會前進,國家會前進,黨校復校的那一天終會到來。
"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"。在我們黨一舉粉碎"四人幫"反革命集團,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后,自治區黨校終于在-九七七年九月復校。這所學校,又走上了馬列主義。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,開始了歷史上又一個明媚燦爛的春天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,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,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。黨校的全體教師和干部精神振奮,積極投入了以撥亂反正為主要內容,大規模輪訓各族干部的新的歷史階段。復校后的第一階段,當時自治區負責人賽福鼎,艾則孜、汪鋒曾先后兼任黨校校長, 司馬義·艾買提、陸學斌曾兼任第一副校長;張邁元、白天民、張建國,孫鷹、黃蒲凌等先后任主持工作副校長。
一九八一年十月,王恩茂同志重返新疆工作后,對黨校的建設發展,給予了親切關懷。張邁遠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況 說:我是-九七七年到區黨校工作的。那時粉碎了"四人幫",全黨正面臨著撥亂反正的嚴重任務。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,黨中央及時作出了《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》。要求我們不但要把黨校辦成捍衛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堅強陣地,而且要把黨校辦成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模范。不久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,這次會議決定,全黨的工作重點要轉移到經 濟建設上來,自治區黨校復校后.就是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開展了輪訓干部工作的。